1. 為什么我買的股票不能賣
如果 申購的是新股,就算申購成功了,也要等到上市交易之后才可以進行操作,如果只是買賣股票,不能賣的原因可能是停盤,價位沒達到之類
2. 股票買了為什么不能賣
不能,要上牌后再賣,沒上牌之前無法賣出。
3. 股票為什么買了不可以賣
如果你的股票只有155是可以賣150股。也就是你的股票持倉當中有50股的零頭是可以拿出去賣的。
如果你的股票持倉是百數(shù),作為整數(shù)的這是不行的,比如說你有500股,你是不能去賣50股的只能是100 100的賣。因為你這50股很可能是分紅和配伍而產(chǎn)生的,所以這些零頭是可以拿去賣的。
4. 買了股票可以不賣嗎
可以買賣股票。
附注:
1. 集合競價是指在股票每個交易日上午9:15—9:25,由投資者按照自己所能接受的心理價格自由地進行買賣申請。
2. 集合競價方式下價格優(yōu)先、時間優(yōu)先原則體現(xiàn)在電腦主機將所有的買入和賣出申報按價格由高到低排出序列,同一價格下的申報原則按電腦主機接受的先后順序排序。
3. 9:15——9:20這五分鐘,交易主機可接收買賣申報,也可接收撤單申報,但不對買賣申報或撤銷申報做處理。
4. 9:20——9:25的開盤集合競價階段,滬市交易主機不接受撤單申報;9:20——9:25、14:57——15:00,深交所交易主機不接受參與競價交易的撤銷申報
5. 為什么才買的股票不能賣出
1、你填的價位距當時的市價空間較大。如某只股票市價是10元,你買入價填9.5元,肯定買不到。你賣出價填10.3元,也不可能即時賣出,所以,你填的價位應盡量接近市價。
2、即使價位合適,也不一定成交。因為這里遵循“價格優(yōu)先,時間優(yōu)先”原則。如當某只股票市價10元,你填買入(或賣出)10元,但全國那么多投資者都在填10元價位進行買或賣,這就要“時間優(yōu)先”了,俗話說:先來后到,要排隊。先填10元的,先成交。等到排到你時,可能價格已變成10.1元(或9.9元),你當然就買不到(或賣不出)了。
3、價位合適,并且也長時間沒變,為何不成交呢?這里還有一個交易量的問題。如某只股票10元,賣出有5萬股(或買入只有5萬股),而買入有10萬股(或賣出只有15萬股),因此賣買之間空缺5萬股(買賣之間空缺10萬股)盡管市價是10元,但只能滿足5萬股成交,剩下的5萬股只有等待(空缺10萬股也如此)。 黑馬中國作為國內(nèi)最大最權(quán)威的股票黑馬門戶,全天24小時不間斷,最精準、最及時為廣大股民提供股 票相關(guān)資訊與服務。要找黑馬、股票黑馬、黑馬推薦首選黑馬中國本文來自: www.heimacn.com/黑馬中國 - 國內(nèi)最大最權(quán)威的股票黑馬門戶
6. 為什么買入的股票不能賣
撤單是股票術(shù)語,撤單就是撤回未成交的委托單、訂單等合同性約定。撤單表示你之前已經(jīng)委托了一筆交易,當你反悔,或者覺得委托價格不合適,重新委托或者放棄委托。
當你判斷行情有可能無法按照你想象的預期進展的時候,你先前的委托一直不能成交,這時候可以撤單。你發(fā)出委托買賣申請后,他們還沒有成交,但你又不希望你剛發(fā)出的申請能成交,把這種申請撤回,即可以為為是撤單了。(比如你看到價格降得比較厲害,覺得他能降到4.7元,但你剛也委托4.8元買入,你就會先撤掉4.8元的買單,再以4.7元的價格委托買入) 為何要撤單?
第一種情況,追高,你必須以更高的價格買入,而你手頭沒有資金,需要把之前的委托撤掉,用更好的價格追入。
第二種情況,割肉,股價調(diào)得很厲害,你必須以更低的委托價格賣出才能成交,這時候需要撤掉之前的賣單。
第三種情況,就是上面的提到的,你發(fā)現(xiàn)能有更好的價格買入或者賣出,那么撤掉之前的委托,而選擇更好的價位進行委托。
7. 為什么我買的股票不能賣出去
或者你要買的股票不在證監(jiān)會確定的融資融券范圍之內(nèi),或者國金單獨把該股票調(diào)出了兩融范圍,或者你的擔保比已經(jīng)很低,低于警戒線,或者整個國金公司的融資額度已經(jīng)用光。
8. 為什么我買的股票不能賣了
因為你沒有賣出去才會提示全部撤單
9. 為什么我買的股票不能賣出
要申購新股,需要獲得了新股額度,才能申購。
獲得新股額度的辦法,是在T-2日前的20個交易日中,平均每日持有股票市值達到1萬元,就能獲得1000股的申購額度。可以在交易軟件里面查看新股額度。10. 只能賣不能買的股票是什么原因
可以買呀,只要你的黃金白銀可以證明是來自合法渠道肯定可以賣。黃金被稱為硬通貨,還有金融屬性,也是很多家庭和個人的重要資產(chǎn),很多人都說黃金可以用來避險,如果不能賣那有何意義?
白銀的金融屬性比黃金弱,但則是可以賣,白銀又不是危險物品,不存在不能賣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