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種狀態(tài)是被一種叫做預防性方案,或叫做替代性原則,來激發(fā)的。
疾病,意外,死亡,道德偏見,這幾點不僅是人類生存的“共敵”,而且也是破壞幸福的要害,是無法通過主觀努力去克服的磨難,所以保險工具才會逐一應運而生。
雖然,幸福的狀態(tài)不是永恒的,一旦被天道運行的規(guī)律所打破,破鏡重圓的概率很小,但是人們大多愿意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也在所不惜。因此,保險工具作為一種基于替代性原則和預防性方案的措施,就成為了降低那個代價的備選途徑。它沒有能力和責任復原一切,但是它可以降低這個過程中的代價。
而人們需要理解和敬畏天道運行的規(guī)律,懂得什么樣的愿景背后是什么樣的代價,這樣才可以以一種完整的心態(tài)去接納保險工具。
保險公司為什么認為人們需要保險呢?
保險公司是做生意的機構,生意中最為重視且賴以生存的就是供需關系。
保險工具出現(xiàn)的歷史背景和設計原理,都聽出耳繭子了,這里不提。
我們就說保險業(yè)務的供需關系是如何擴大的吧。
大多數(shù)保險公司的整體運營結構如上圖所示,這是一種簡化表述的結構,實際上肯定是要復雜得多的。我們可以看到,其實保險公司的成立,完全可以從中間切成兩個部分,均可以獨立運轉。
開保險公司的人,原本也是有投資管理實力和經(jīng)營門道的,并非只會做保險生意。當然,有的保險公司發(fā)展路線特別純粹的,經(jīng)營主體只有保險運營,或是非常側重保險運營。
也就是說,保險公司往往是雙驅動,雙源型的經(jīng)濟運營體,這么說來,豈不是說比起其它類型的公司來說,更容易三心兩意?
其實不然的,保險業(yè)務與其它所有業(yè)務都不相同的一點,就是“來錢快付錢慢”,不要曲解這句話的含義哦,意思就是,這其實就是所有投資者都愿意伸手進去的一種融資經(jīng)營形態(tài),收到投進來的錢很快,約定好要兌付的錢則可能要經(jīng)歷數(shù)年甚至數(shù)十年才會給出去。但是經(jīng)營的風險也不可謂不大,因為既然是“來錢快付錢慢”,那么給到對方的條件就是“來錢少付錢多”,如果計算不精確,就很有可能賠個底朝天,所以才需要精算,而且要求股東的實力過硬,注冊資本不僅要充足,而且隨時可以繼續(xù)追加注資。
直白地講,這就是一種博弈,在價格、成本、天時地利等眾多因素下產生的一種博弈。保險公司唯一擔心的就是萬事俱備,只欠東風,而這股東風,就是人和,所謂人和,就是老百姓愿不愿意跟它“賭”,有多少老百姓跟它“賭”。
因此,保險公司一流資質的精算師,都是“北美精算師”,是世界上最會精打細算的一幫人,這幫人最大的就業(yè)去向就是兩個地方:去保險公司設計保險產品,去博彩公司設計賠率玩法。
寫到這里是不是豁然開朗了呢??!沒錯, 保險公司與保民,從本質上講就好比是賭場的莊與閑,保險公司要求的是總體上浮盈率要略勝一籌,保民的要求是你必須要講信譽。(因此說信譽是保險公司唯一的生命線)
那是不是說買保險就是一種類似于賭博的行徑呢?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吧。因為自從有了保險公司這種社會機制以后,其實你參與不參與都是在“賭”了,不是嗎?
你買了保險其實是在賭確幸,你不買保險其實是在賭僥幸。因為真要落實到賭上面,那也最終是演變成人類的文明智慧與天道運行之間的一場豪賭!
社會管理者為什么認為人們需要保險呢?
上面提到過,疾病、意外、死亡和道德偏見,是無法通過主觀意愿去避免和阻止的,然而,疾病、意外和死亡好理解,但什么是道德偏見呢?
道德偏見,是每個人都必然存在的心智模式,通俗的理解就是人性的自私、貪婪、陰暗等等。保險工具是如何針對道德偏見來做預防的呢?答案是,指定和默認。
指定生存受益人,指定身故受益人,默認生存受益人,等等,不僅合同載明,而且得到了諸如《合同法》、《債務法》、《婚姻法》和專門的《保險法》等法律條例的配合與支持,那么就可以將以道德偏見引發(fā)的危機最大程度地降低。
特別是那些強制險和半強制險,如交強險、學平險、旅游險、雇主責任險、商業(yè)水火險、工程險等等,能有效消解糾紛,促進和諧,避免由道德偏見引發(fā)的二次加害。
還有一些險,則具有轉移支付的治理調度功能,比如社會福利保險,公司團體保險等等。
社會管理者之所以認同并借助保險來搭建部分治理模塊,就是在于保險所擁有的某些特性,譬如削峰填谷、轉移支付,又譬如防止因病致貧、因病返貧等等,接近于稅務職能卻又不屬于稅務系統(tǒng),因此在社會治理方面,保險工具與稅務工具可以互為良好的補充。
8. 為什么需要買保險的原因
買了房貸保險后,一旦被保險人還不上貸款,在符合保險公司簽訂的保險合同責任范圍內
保險公司會第一時間替被保險人還上剩余的貸款。